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
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!
当前位置:主页 > 博客 >

韩玉生的艺术生涯

韩玉生1939年出生于梨园世家,生于戏曲,长于戏曲,受戏曲文化的熏陶,从小就对戏曲有浓厚的兴趣。父亲韩金铭是开封名角,他半岁左右就被其父抱上戏台充当“襁褓娃娃”,时人有语曰:此婴非唱戏不可。

1945年前后,韩金铭带家小逃荒到陕西,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,两年后其妻因病去世。

1949年,常香玉来到兰州,组建香玉剧校,韩金铭加入香玉剧社当演员,同年,韩玉生考入香玉剧校,时年10岁,按剧校规定,改名韩玉生。

考入香玉剧校后,韩玉生边学艺,边演戏,经常观看陈素真、马双枝、赵义庭、曹子道、马天德、赵锡铭、汤兰香等名家的精彩演出,常香玉常常教诲他: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”

名家的熏陶,老师的教诲,使韩玉生对戏曲的兴趣更加浓厚,也使他更加努力的练功、练唱,他成了男生中最能吃苦、最听话的学生。加上他的嗓子好,扮相英俊,他很快就出类拔萃,脱颖而出。

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,开赴朝鲜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1951年,12岁的韩玉生初登舞台,在香玉剧社教材戏《投笔从戎》中饰演男一号班超,获得大家认可。8月3日, 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全体演职员工踏上捐献飞机义演的征程,韩玉生随社义演,他在学员队中表现突出,被批准加入少年先锋队。

同年,12岁的韩玉生,在捐献义演经典剧目《花木兰》中,饰演刘大哥,为常香玉配戏。他表演生动,被成千上万的观众所认可。同年又与常大师一起,录制了建国后豫剧的第一张唱片《花木兰 · 征途》。

1952年,《花木兰》参加“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”的演出,韩玉生同其他演员一起获得了中央领导的接见。

1953年2月,香玉剧社作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工团的主力,赴朝鲜慰问演出,14岁的韩玉生跟随香玉剧社赴朝,在朝鲜境内慰问演出了170天,于8月上旬回国。

慰问演出过程中,韩玉生表现出色,荣立三等功,他在《花木兰》中的刘大哥形象,深入志愿军战士的心中,被亲切的称为“小刘大哥”,除了《花木兰》中的刘忠,韩玉生还在折子戏《见皇姑》中扮演包拯,《断桥》中扮演许仙等。他声腔宽宏嘹亮,深受志愿军战士喜爱,获得“小老包”的美誉。

1954年,韩玉生与同学们一起向京剧学习、移植了京剧《雁荡山》,该剧曾在世界青年节联欢节上荣获金奖,是一出没有唱腔、念白只有表演动作的京剧武打戏,他在剧中扮演起义军将领孟海功,扮相英俊,眼神灵动,走边飘逸,开打洗练。

1957年,河南省豫剧院一团在北京演出期间,以《雁荡山》作为同北京戏校联欢的剧目,演出后,该校校长郝寿臣赞扬:“豫剧团能演这样难度很大的戏,真不简单”。

1958年5月,很少演现代戏的河南豫剧院一团,以河南豫剧院三团的现代戏《朝阳沟》为样板,排演现代戏《朝阳沟》,常香玉扮演栓宝娘,韩玉生扮演栓保。

同年,河南豫剧院一团排演现代戏《母亲》,常香玉扮演母亲,韩玉生扮演主角之一赵竞平。

1959年春,河南豫剧院一团排演,常香玉主演的《破洪州》进京为人大代表演出。韩玉生扮演戏份不多的三关统帅、穆桂英的公公杨延昭。他扮相潇洒大气,动作利索,把:“南征北战数十秋,从不低头拜诸侯,儿媳马踏洪州地,公公讨了个免伺候!”四句下场诗说的有声有色。为全剧增添了光彩。同年在北京,中央台录制了一批地方戏优秀青年演员的唱腔,二十岁的韩玉生向豫西老前辈王二顺学习的豫剧《收岑彭》唱腔,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并出版发行。

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韩玉生以他演现代戏的基础,和接近三团风格的唱法,被分配到《朝阳沟》剧组(编者注:即河南省豫剧三团)扮演栓保。剧中栓保娘由常香玉大师扮演,魏云和马琳仍扮演银环和二大娘。1978年以“河南演出团”的名义赴京进行了汇报,获得成功。

直至七十年代年后期,因三团急需补充新生力量,与一团协商,才正式调到以演现代戏为主的河南省豫剧三团工作。

本文《韩玉生的艺术生涯》地址://www.feritterzi.com/boke/486.html

上一篇: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 朝阳沟台词 下一篇:《花木兰》刘忠(即刘大哥)最早的扮演者 韩玉
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